阿里巴巴第三朵“奇葩”能否诞生?

添加时间:14-08-25   添加人:  点击:

笔者:“阿里云构建的生态能取得像电商领域的成就吗?”阿里云计算总裁王文彬:“可以,唯一的区别的电商服务的是商户和C端,而阿里云服务的是B端。”看起来,阿里云现在是踌躇满志,不过理想距离现实有多远,还得时间来证明。

可以说,阿里巴巴系电商、支付产品都足够“奇葩”,分别在所属行业占据了决定性优势地位。当然,阿里巴巴同样也有“啃不动”的领域,比如社交。

毋庸置疑,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构建了完整的生态门槛,从C2C淘宝到B2C天猫,到比价平台一淘,支付有支付宝,而底层架构有云计算这样的数据处理能力。在这个完整的体系中,支付宝已经“学而优则仕”,不仅服务阿里系产品,跟作为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服务更多领域。

其实,阿里系电商、阿里云、阿里金融共同组成了阿里系大生态,而电商、金融和阿里云又可以分别酝酿出各自的小生态。

现在,电商格局已经成型,金融正在发展阶段,但也有了“巨无霸”的潜质,那么阿里云能否成为第三朵“奇葩”?

IT到DT的转折点

“没有产品的时代,只有时代的产品。”此前淘宝、天猫都顺应了电商化需求,因此发展到现在的“巨无霸”,而支付宝既发迹于淘宝,也成就了淘宝,可以说阿里巴巴的成名产品都带着几分“天时地利人和”的宿命感。

那么阿里云是否生逢其时呢?云计算这个概念已经被恶炒多年,然而真正有建树的不过区区几朵。比如亚马逊、谷歌,国内跟风而起的产品更多停留在个人存储的阶段,商用云产品目前依然在起步阶段。据了解,目前商用云服务产品仅仅占据传统IT服务的1%。

可以说,现在是IT时代向DT时代的转折点。所谓IT就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而DT则是Date Technology (数据处理技术)。

笔者此前曾经研究过信息化领域,此前的CIO们之所以不惜高价去采购一些硬件、软件产品,更多也是抱着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既然已经买了最好的,那就算不好用也不是自己的责任。

而购买之后的软、硬件产品,其实使用率很低。因为信息化产品涉及到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再造,进而涉及到管理权限的分配等,因此此前信息化项目成为少数人的游戏,不乏失败案例。

据了解,此前企业、政府的信息化产品中,硬件、底层软件的成本高达80%,而真正贴近于用户的应用层面,投资却不够多,从而导致了资源闲置。通俗来讲,这相当于家里买了高配置的电脑,但电脑里却没有安装Office、影音播放等软件。

而阿里云项目成立于5年前,是国内最早进行云计算服务筹备的产品。在产品化之前,阿里云主要服务于阿里系自有产品,通过服务天猫、淘宝平台以,阿里云不仅沉淀了存储、计算能力,还沉淀了大量模块等底层应用。

而针对国内很多厂商提供的“私有云”产品,王文彬说了一句狠话,“这些都是伪云。判断是否云计算的标准是,有没有超大规模的弹性和计算能力,能不能实现随用随取,就像电源一样,打开就有,关闭就停。”

国外云计算起步更早,亚马逊发现在节假日时候所需要的计算资源是平时的几十倍,如果把硬件、软件扩展到适合节假日使用的配置,那么日常计算资源就会大量闲置。因此,把这些闲置资源“变现”就是亚马逊发展云计算的最初动力。

亚马逊的一个经典合作案例就是利用大数据拍摄《纸牌屋》的Netflix公司,Netflix为了提高效率,致力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将其数据和运算都放到亚马逊的云计算,这一变化使很多公司进行效仿,既然以大数据为卖点的Netflix都可以这样做,其他人为什么不可以?

“云合”只是开始

说“云合”之前,笔者想先提一个背景。此前不久阿里云发布ODPS(Open Data Processing Service)服务,是一个在线分析海量数据的产品。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测试结果,100PB的数据任务可在6小时内跑完,这个数据量相当于1亿部高清电影。

OPDS的经典应用案例是阿里小贷。截至2014年3年,阿里小贷服务用户超过36万,最小贷款额为1元,并实现了3分钟申请、及时放款、无人工干预。要做到这一点,阿里小贷每天需要处理30PB数据,包括店铺等级、收藏、评价等800亿个信息项,运算100多个数据模型,甚至得测评小企业主对假设情景的掩饰和撒谎程度。数据化之后,阿里小贷每笔贷款成本3毛钱,不到普通银行的1/1000。

这意味着阿里云此前已经经历过多次“实战”考验,比如日交易额350亿的阿里的电商大节“双十一”。

但是,阿里云希望服务的客户不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于是“云合计划”应运而生,所谓“云合计划”,就是阿里云将招募1万家云服务商,为企业、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务,阿里云将通过利润分成的方式与合作伙伴一起去推进云计算领域的应用。

“云合”计划可以理解成阿里云打造生态的第一步,这与淘宝当年提出的“TP(淘宝合作伙伴)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注册软件服务类中小型公司已经超过2万家,而其中Top10的服务商所占有的份额加到一起也不足10%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市场。

此前,中国的信息服务产业就是这些软件服务商围绕着“IOE”来为客户提供产品,而接下来,阿里云希望接着去IOE的趋势,建立自己的服务商生态。

跟阿里巴巴做电商平台一样,阿里云也选择了做最底层,做存储、计算能力的输出,举个例子,阿里云希望自己提供电,而合作伙伴将制作如空调、电视等产品,利用电转化成用户所需要的产品。

但是,实现“云合”计划只是阿里云构建生态圈的第一步。接下来,阿里云要面对的是,其他同样希望做底层服务供应的云计算厂商的竞争,此前传统软件提供商的阻力,以及众多服务商的“多方选择”,甚至客户的理解和接受。可谓前路漫漫。